【TeaParty】舞台剧《わが星》剧评
编辑
《わが星》剧评
与这部舞台剧的相遇充满了机缘巧合,是在2025.04.20的00:53,在收听网易云音乐的日推时,被推到了一首比较奇特的歌曲《いつかどこかで (Album Version)》(中文名:哪天在某处再会),歌曲时长13分51秒,据说收集了130多人的演唱,并由其中75人的片段组成。歌曲像一个人的碎碎念,又像众人的嘈杂,这首歌宛如一台相机,不断将焦距对焦每个蓬勃的个体,在不断的变化中彰显每个人的心路,彰显每个人在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一时一瞬,背景乐既有群像又有单人,同时贯穿整首歌的“滴”声像秒针转动的声音,像出生时墙壁上的时钟声,像第一次骑单车的时单车的铃铛声,像上下班挤地铁的关门声,像病房里生命体征监测仪的滴滴声。这14分钟,人声欢快却让人悲伤,把说长如瞬、说短非朝的人生擦肩了一遍。好像失去所有好友后在走马灯一样的回忆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光。一群人在一起欢笑,发誓要永远在一起,后来只剩下一个人孤独的带着这些记忆替他们活下去。
在这首歌曲的评论区中发现了《わが星》这部剧,在第二天我怀着好奇的心理在bilibili搜索了这部剧,事实证明我发现了一个宝藏,这是我目前看过最震撼最感动最有感触的舞台剧。
在舞台剧的开头,台词使用大量看似无关,却又有一定联系的单词,去掉语法和虚词的多余连缀,以最简短的形式将大量的信息传递出来。一个个单词按照一个个顺序表达,将人的感受、心理、所不能理解所不能想象的超维概念拼命展现在观众面前,这种形式十分新颖,是笔者未曾见过的(也可能笔者阅历有限,如有其他作品欢迎推荐),通过这一连串的词语连续不断迸发堆叠出各种意象,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将线性的语言所不能表达出的重叠意象尽可能进入到观众的意识中,但同时又保留着语言所代表意义的相互独立与隔离,形成了非常奇妙的效果,重叠却又分裂。碎片化的词汇勾勒出一个从宇宙大爆炸开始到若干亿年以后的故事,这个故事一圈又一圈,从宏观到微观,从诞生到消逝。故事用人类所掌握的语言,在生命与那些难以理解、看似无意义且超出我们认知的非生命性存在之间,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
剧中讲述了在“宇宙”的住宅区,在日复一日的转圈圈中,一家人发生的一件件大事小事鸡毛蒜皮。使用宏观微观交叉叙事,在时间线中穿梭,将本剧中的“鸡毛蒜皮”串联起来。在不断行走不断转圈中演绎一天天的重复日常的生活,每个日常行为,如主妇整理家务或上班族打卡上班,都与舞台上的特定位置相对应。在进行这些日常固定活动时,时间也是固定的,我们与时间并行前进,却仿佛在不停地绕圈。尽管这个循环似乎应该永无止境地重复,但终有一天会迎来终结。
“我们看到的光是已消亡的光,我们看到的星星,是已消逝的星星。”
“日复一日的转圈后一切都会奔向死亡,但还是感受着,感受着生活里的每一种情绪每一个物件每一个事件带来的愉悦与痛苦。”
“哪怕没有明天,但是,还可以牵手吗?可以牵手就好啦!”
“选择前进或是倒退,怎样的人生都可以。但是如果选择前进,那就奋不顾身的超越吧。”
“我看着正要出生的我,出生的我看着我死去。祝你生日快乐;祝你死日快乐!”
宇宙好孤独,好光辉,也好渺小。
在这部剧中“滴答”声贯穿始终,从宇宙大爆炸开始,从“晚安”中结束。我们一直在和时间平行地行走,就按照这样的“滴答”,这样的步速,这样的台词。“We are all born to die.” 快乐的活着,用力的感受吧,感受时间Tick Tack Tick Tack的流逝,感受来来往往的人群,感受所有生命中的情绪。
送一首从豆瓣评论中看到的诗:谷川俊太郎「二十亿光年的孤独」
人类在小小的球体上
睡觉起床然后工作
有时很想拥有火星上的朋友
火星人在小小的球体上
做些什么我不知道
(或许啰哩哩、起噜噜、哈啦啦着吗)
但有时也很想拥有地球上的朋友
那可是千真万确的事
万有引力
是相互吸引孤独的力
宇宙正在倾斜
所以大家渴望相识
宇宙渐渐膨胀
所以大家都感到不安
想着二十亿光年的孤独
我情不自禁地打了个喷嚏
晚安,好梦!
参宿四
2025/4/22
福建莆田
- 3
- 0
-
分享